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69书吧 www.69book.io,长河复生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喀尔喀、大小各蒙古部落会师。除了科尔沁,这些部落皆出兵与爱新金国会师,最积极的当然是喀喇沁,“共计975人”。科尔沁部表示不参与联军,自行出击,皇太极大怒。皇太极指挥联军横扫察哈尔故地整整两天,察哈尔部众“抗拒者杀之,降者编户”,胜利回师。

    这场战争让草原从西到东都燃烧了起来。战争的结果是阿勒坦金国被察哈尔彻底灭掉了,但是察哈尔的老本在战斗中丧失殆尽,老窝也被爱新金国端了。

    此战之后,察哈尔“疲甚、饿甚、穷甚”,其兵员严重减耗,“有马约备仅收四万,插众不满五万”,对爱新金国在自己老窝的突袭,无力发动反击。

    皇太极此战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,借力打力,轻松获得最大利益。爱新金国在此战中即获得了民众,又化西部仇敌为盟友,爱新金国以后完全可以借道攻击大明。事实上,第二年皇太极就绕道喜峰口,兵临北京城下,狠狠地嘲笑了崇祯倾全国之力堆砌的宁远防线,才有了崇祯怒斩袁崇焕,兵马入卫勤王粮草不济而哗变。

    大明朝由始至终没发一兵一卒,即不在西线援助属国阿勒坦金国,也不在东线宁锦出兵牵制仇敌爱新金国。

    草原上打得如漆似胶的时候,崇祯在忙着打倒魏忠贤;皇太极在进攻察哈尔故地的时候,崇祯启用袁崇焕,君臣二人平台对奏,崇祯雄心勃勃地决定五年平辽,咬紧牙关全国支援辽东,把城池大炮一路修到沈阳城下,一举解决建奴!

    ——袁崇焕外号是袁蛮子,看来崇祯的蛮劲比袁蛮子还大。

    刘巴特尔他们一众阿勒坦金国的百姓,在战乱中想去投奔大明,结果被赶了出来,一路辗转,流落到狼山川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参考资料(与情节无关,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)

    努尔哈赤建元之谜

    爱新金国开国国主,明朝文献多记载为“奴儿哈赤”;朝鲜文献多记载为“老乙可赤”、“老可赤”;清朝文献多记载为“弩尔哈齐”、“努尔哈齐”。

    记录前清的文字本就不多,满清入关之后又大肆篡改史料,对史学家而言,努尔哈赤就是一个谜:有姓氏之谜、先祖之谜、身世之谜、族名之谜、大妃之谜、杀弟之谜、斩子之谜、建元之谜、炮伤之谜和遗位之谜。一朝史谜,十宗之多。

    爱新金国何时建国、何时有了自己的年号、是否称帝、国号是什么,史称“后金建元之谜”。

    爱新金国的有关部门坚决认为自己乃是1616年正月初一建元,国号“金”,1636年改“大清”。后金一词乃是朝鲜有意杜撰,以辱国威,坚决不予承认!

    一众丢了祖宗社稷的汉人愤青同样坚定地认为,爱新金国的有关部门在撒谎!有关部门无耻地修改了史料,编撰了新故事!

    所以笔者这里着重说一下爱新金国的出场,尽量不偏不倚,尽量第三者的角度观察。爱新金国入关之后销毁和删改了大量明朝遗留的对其不利的文字,甚至删改自己的文献也绝不手软,却单单忘记了朝鲜。所以笔者以朝鲜的角度来讲述。

    1615年,努尔哈齐处死长子,年底完成八旗扩编,是为满清八旗之始。爱新金国的有关部门称,就在第二年(1616年)的正月初一,金国诞生了,建元天命,1616年为天命元年;外人不知道而已,有原始资料《满文老档》为证。但是怀疑者认为,《满文老档》满是删改涂抹,不足为信!

    朝鲜方面掌握的情报,金国早就有了。两年前记载于朝鲜国太白山本的《光海君日记》六年(1614)六月二十五日:

    “建州夷酋,佟奴儿哈赤,本名东鞑(原文为反犬旁),我国讹称其国为奴可赤,此本酋名,非国名。酋本姓佟,其后或称金,以女真种故也。或称雀者,以其母吞雀卵而生酋故也。今者,国号僭称“金”,中原人通谓之“建州”。”

    就是说努尔哈齐原名东鞑(音),本姓佟,后来可能姓过“金”,也可能姓过“雀”。于1614年六月前已经私下建国号为“金”。不过这年头大大小小的国多了去了,只要不建元,朝鲜也没当成大事。

    1618年,努尔哈齐六十岁,他突然反明,一举攻陷抚顺、清河两座重镇。次年,大明朝调集十万联兵围剿努尔哈齐,三月初双方在萨尔浒决战,结果大明朝联军被杀得大败。努尔哈齐发现大明朝原来这么不经打,决定亮明旗帜!

    努尔哈齐向朝鲜归还萨尔浒之役被俘的郑应井等几名朝鲜将军,借机向朝鲜递交国书。朝鲜国王光海君的档案《光海君日记》“十一年(1619)四月十九日”条载:

    “时努酋既送郑应井等,遣差人致书,称以天命二年后金国汗谕朝鲜国王,枚数七宗恼恨,归怨中朝,且求助己,约以通和息兵。”

    看到“天命二年后金国汗谕朝鲜国王”一行字,朝鲜朝廷上下大吃一惊。

    不奉天朝年号,自己建元就是要称帝!天命二年,算起来正是从努尔哈齐突袭抚顺清远开始的。新的国号原来是“后金”。

    (爱新金国有关部门坚决认定朝鲜人搞错了。自己国号就是“金”,乃是1616年建元,这时已经是天命四年了!)

    虽然朝鲜和女真有世仇,虽然大明朝规定番国之间不能私自交通,朝鲜国王却同努尔哈齐保持着“民间”的“间接”的书信往来。这次朝鲜配合大明出兵萨尔浒,双方也是辗转通信不绝。

    但是这次直接写明“后金国汗谕朝鲜国王”,由使者送达,分明就是国书,要是被大明朝庭知道怎么得了!

    呵斥一番来使、退回国书肯定不行,朝鲜被俘的元帅、副元帅、好几位将军还在努尔哈齐那里“做客”呢!

    这时有边关奏折,文中提到了翻译成“后金皇帝“的“印玺”。

    到底是汗,还是皇帝,兹事体大!朝鲜国王特向臣下询问,朝鲜史书记载:壬甲,传曰:“奏文中后金汗宝(宝即印玺),以'后金皇帝'陈,未知何如?令备边司因传教详察以奏。“回启曰:“胡书中印迹,令解篆人申汝棹及蒙学通事翻解,则篆样番字,俱是后金天命皇帝七个字,故奏文中亦具此意矣。……”

    事闹大了!朝鲜以汉语为官方语言,往来文书皆用汉字;爱新金国内“识字”的人不多,多用“番文”。原本在努尔哈齐到底是汗还是皇帝的问题上,还有那么一丝丝文字翻译错误的可能。这回专门派专家研究了努尔哈齐的印玺,实实在在明确了:努尔哈齐称帝了!后金皇帝!

    怎么办?不理后金国书,自己的元帅还要不要?得罪了后金,后金报复怎么办?

    思来想去。朝鲜国王指令大提学李尔瞻“制答胡书“。李尔瞻上疏:“今日建奴,逆天犯顺,建号称朕,潜亢无忌……则臣宁割指断腕,毁砚焚笔,而不敢从命也!“

    朝鲜国王和大臣几经讨论,决议以地方官员名义回书,平安道观察使朴烨挂名,依边境女真人与朝鲜书信往来旧例,称努尔哈齐为“建州卫马法”。马法就是爷爷的意思。这可不是朝鲜国王吓得认努尔哈齐当爷爷,而是很一般的尊称而已,和铁木百姓尊称孙一为“爷”是一个级别。

    这封信后来引出了一系列交涉,如何互相称呼成为朝鲜国对爱新金国八年抗战的主战场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朝鲜决定立刻把这一重要情报向大明朝汇报。

    明廷收到情报,上下震动,官员们纷纷用笔墨记录下这一大逆不道”的重大事件。

    王在晋:“朝鲜咨报,建州移书称后金国汗,建元天命,指中国为南朝,黄衣称朕,词甚侮。“

    彭孙贻:“朝鲜谍报,建州移书称后金国汗,改元天命,斥中国为南朝。“

    苕上愚公(茅瑞徵):“朝鲜方咨报,奴酋移书声吓,潜号后金国汗,建元天命,斥中国为南朝,黄衣称朕,意甚恣。“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努尔哈齐乘萨尔浒大胜的势头,相继攻陷开原、铁岭并灭掉诸申叶赫部,遍发招降榜文,劝辽民投降。

    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六月,辽东经略熊廷弼上奏,通报了这事,全文抄录并附上招降榜文一份。

    《明实录》载:”经略熊廷弼奏,奴贼招降榜文一纸,内称后金国汗,自称曰朕,皆潜号也。大略贼自言为天所佑,中国为天所怪,谕各将率城堡归降……此贼榜未有之辱也。……事关重大,不敢不上闻,谨力疾录其全词,秘呈御览,……“

    大学士方从哲的奏疏可以佐证:”昨见奴酋招降榜文,以宋家亡国诟辱之事侮我君父,窃意皇上必且赫然震怒……“

    从朝鲜和辽东两路的情报汇总,可以得出结论:努尔哈齐确实称帝了!国号就是“后金”,建元从1618年起。朝鲜国王和熊廷弼专门汇报此事,绝不会、也绝不敢把国号、帝号、年号等重大细节搞错。

    这件事,也绝不是“后金”的国号有辱国威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如果努尔哈齐确实称帝了,那么他此后的求和就全是掩人耳目的烟雾。大明朝对他不依不饶就完全有正当理由。

    如果努尔哈齐确实称帝了,那么爱新金国以后宣传的“由于李自成灭了大明,自己为大明报仇,才不得已接管了天下”,从一开始就不成立。

    不过,皇太极上任后讨伐朝鲜,双方达成协议,爱新金国的国号又变为“金”,也不提皇帝的事了:

    《朝鲜实录》仁祖五年(1627)三月三日:

    “朝鲜国以今丁卯年甲辰月庚午日与金国立誓,我两国已讲定和好,今后两国,各遵约誓,各守封疆,若我国与金国计仇,违背和好,兴兵侵伐,则皇天降祸;若金国因起不良之心,违背和好,兴兵侵伐,则亦皇天降祸。两国君臣,各守善心,共享太平,皇天后土,岳渎神只,鉴听此誓。”

    朝鲜明确地承认了“金国”,结束了八年外交抗战。

    又,同年朝鲜欲致书爱新金国,《朝鲜实录》中记曰:

    “仁祖五年(1627年)六月丁酉,备局启曰:胡书自称大金国汗,答书皮封依渠所书,书以大金国汗乎?只书金国汗乎?我国因用’大’字,恐未妥当。上曰:去‘大’字似可矣。”

    看来,后期爱新金国把正式国号由“后金”改成了“金”,然后皇太极又改成了“大金”;

   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明朝的国号并不是“明”,从一开始就是“大明”。中国这一命名习惯始自“大元”。“大元”以前的国号均为单字。

    努尔哈齐称帝,皇太极不提称帝、称朕,倒是符合“皇太极”这个名字的含义——皇太子。看来,这和努尔哈齐的遗位之谜有关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